淺談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交通發展(下篇)
來源:大理滄龍物流有限公司 發布人:admin 發布時間:2018年7月30日 點擊:1282次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不動搖,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1978年,鄧小平同志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旗幟鮮明地支持"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不要糾纏于"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討論,"改革開放的判斷標準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正是一次次思想大解放,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獲得新的活力和動力。實踐證明,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會有改革的突破、開放的襟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這進一步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把改革的理論推進到新的廣度和深度。
堅持市場配置資源的改革方向不動搖。交通運輸市場化改革是貫穿交通改革開放40年的一條主線。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的改革方針,"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一起干,國營、集體、個人以及各種運輸工具一起上",突破所有制的束縛,允許個體戶進入運輸市場,極大地促進了運力發展,有效地緩解了交通運輸緊張狀況。1985年鐵路實行"大包干",1986年,國務院批復了五部委《關于鐵道部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的方案》,實行"以路建路"經濟承包責任制。1993年,第一家股份制鐵路公司--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996年在香港和紐約成功上市。1995年,《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道路運輸市場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體系。1996年,《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國水運市場管理的通知》提出,推進水運市場的培育和完善;上海航運交易所組建,對規范航運市場交易行為、調節市場價格、深化水路運輸市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領域加快了市場化改革步伐,積極推進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競爭活力。2014年,交通運輸部《關于全面深化交通運輸改革的意見》,圍繞深化改革的主線,加強頂層設計,在完善綜合交通運輸、建立完善交通運輸現代市場體系、交通運輸轉型升級等體制機制方面,部署了42項改革任務150多項改革舉措。2016年,《關于進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見》面對民航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了10個方面40項改革任務。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進一步完善油氣管網公平接入機制,油氣管網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公平開放。
堅持多元化投融資的改革方向不動搖。改革開放40年,交通建設領域始終朝著拓寬融資渠道、多元投資的方向,不斷深化改革。1984年,國務院第五十四次常務會議批準同意提高養路費征收標準、開征車輛購置附加費,允許"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這三件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使公路建設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和加快發展的環境。1983年,交通部提出"誰投資、誰使用、誰受益"的原則,鼓勵貨主單位投資建設碼頭。1986年,國家決定對26個沿海港口的貨物征收港建費,實行"以港養港,以收抵支"政策,港口建設資金有了穩定渠道。"七五"期間,我國第一條合資鐵路--三茂鐵路開始建設,1992年國務院批轉國家計委、鐵道部《關于發展中央和地方合資建設鐵路的通知》,明確了中央和地方合資鐵路建設的發展模式,1991年,鐵路開始征收每噸公里2厘的建設基金,鐵路建設資金有了基本保障。對民航建設,除了給予"一九制"優惠外,還免征其他一切稅收,先后制定了允許地方政府、國內企業、民間資本投資民航企業和機場的規定,進行了地方投資建設并管理機場的改革試點。2004年,國務院頒布《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將"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通過法規的形式予以固定。目前,我國交通建設領域基本形成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引進外資"的多元化交通融資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2013年,國務院《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提出,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市場,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石油管道建設投資逐步向第三方放開,2013年,中石油引入泰康資產、國聯基金600億元資本成立了"中石油管道聯合有限公司"。2015年,交通運輸部《關于深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和完善交通運輸發展"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多元籌資、規范高效"的投融資管理體制。2016年,中國民航局《關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民用機場的意見》提出,全面放開民用機場建設和運營市場,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民用機場及其服務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和運營。
堅持政企分開的管理體制改革方向不動搖。改革開放40年,交通運輸管理體制始終朝著政企分開、綜合交通一體化的方向推進。1980年,民航由軍隊劃歸國務院管理,開始走企業化道路。1984年,交通部提出以"轉、分、放"和"實現兩個轉變"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思路,實現政企分開,加強行業管理,建立了五級交通行政管理機構。隨后,14個沿海港口和26個長江重點港口全部下放地方。1985年,國務院批復了《關于民航系統管理體制改革的報告》,加快"政企分開""機場與航空公司分設"改革,管理局、航空公司、機場分設,組建獨立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統。1993年,國務院批復廣州鐵路局組建廣州鐵路(集團)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1995年建立了大連鐵道有限公司,積極探索鐵路政企分開。1996年,交通部《深化水運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提出,推動水運管理體制改革,組建了海事局,實行"一水一監、一港一監"的管理體制。1998年,石油石化兩大集團重組,油氣管網改革向市場化、專業化方向不斷推進。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中央直屬和雙重領導港口管理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提出,徹底將港口下放地方管理。2002年民航開啟了"政資分開""機場屬地化"的改革。2005年,撤銷鐵路分局,鐵路局直接管理站段,鐵路政企分開和市場主體管理持續深化。2008年,撤銷民航總局,成立民航局并劃歸交通運輸部管理,同時,國家郵政局也劃歸交通運輸部管理。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撤銷了鐵道部,成立國家鐵路局并由交通運輸部管理,至此,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負責統籌鐵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郵政行業發展,基本形成了交通"大部制"管理體制。
堅持對外開放的方向不動搖。在對內改革的同時,交通領域積極對外開放。1979年年初,交通部所屬企業招商局在深圳率先創辦了蛇口工業區,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交通建設開始引入外國政府貸款和世界銀行貸款等外資,1983年,陜西西安至三原一級公路首次引進世界銀行貸款,不僅引進了資金,而且引進了世界上先進的工程管理制度,如工程監理制度、工程招投標制度等。1984年,我國北同蒲鐵路電氣化項目首次使用世界銀行貸款2.19億美元。1991年成立金溫鐵路公司,金溫鐵路是我國第一條引入外資的鐵路,香港聯盈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出資4586萬美元(占80%)。1988年批準了第一家中外合資經營道路運輸企業,1993年頒布了《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立項審批暫行規定》,進一步放開道路運輸市場。民航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外開放,1994年頒布了《關于外商投資民航業有關政策的通知》,2002年實施《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進一步開放民航市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承載著"五通"中"設施連通"的重大使命,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發展交通運輸支撐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加快交通運輸"走出去"。中歐班列馳騁在歐亞大陸,截至2018年3月,累計開行數量突破7600列,到達歐洲13個國家41個城市,為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此外,編制中長期交通發展規劃,也是中國特色綜合交通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80年代末,交通部提出"三主一支持"發展戰略規劃,《"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規劃》于"八五"期間通過國務院審批實施,這是交通系統中審批層次最高的規劃。進入21世紀,國家級規劃陸續出臺,2004年國務院批準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2005年國務院批準《農村公路建設規劃》,2006年國務院批準《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2007年國務院批準《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頒布了我國第一個綜合性交通規劃--《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08年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黨的十八大后,國務院陸續批準了新的公路、鐵路、民用機場布局、油氣管網中長期規劃。國家級中長期交通規劃的出臺,既保障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安全,又增強了宏觀調控能力,整合交通優勢資源,合理布局,同時還能保證科學有序發展。
三、新時代開啟交通強國新篇章
黨的十九大制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作出的戰略部署,是新時代賦予交通運輸的歷史使命。
建設交通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在要求。縱觀人類文明史,發達的交通始終是綜合國力強盛的重要標志。"要想富,先修路"樸實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交通與經濟發展的規律。新時代建設交通強國賦予"要想富,先修路"新的歷史內涵,既要"交通強",又要"強國家",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支撐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好先行,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現代化的交通強國,"人便其行,貨暢其流"。
建設交通強國,要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思想。"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40年改革開放實踐基礎上,堅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縱深,深化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交通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交通發展動力、服務質量、科學技術、治理方式、安全保障、體制機制等方面勇于創新,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優化提升基礎設施網絡。改革開放40年,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交通基礎設施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未來,將逐漸從"以建設為主"向"運營養護為主"轉變,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補短板"和優化網絡。加強現代科技在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應用,大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的新一代基礎設施發展。與此同時,要重視基礎設施養護與管理,提高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和運行效率。
突出交通運輸服務經濟社會的基本功能。交通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優質高效的運輸服務,這也是交通"強國家"的最根本要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滿足人民對交通日益增長的高品質需求,提供安全、便利、舒適的運輸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滿足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需要,推動現代物流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平衡各種運輸方式,"宜水則水,宜路則路",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
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城市交通擁堵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交通擁堵已不只是大城市的"專利",不少中小城市也開始患上擁堵的"城市病"。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已達2.17億輛,有53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24個城市超200萬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發展公共交通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要堅持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用地空間規劃,構建便捷順暢的立體化城市交通體系,大力發展智能交通技術,加強交通需求管理,走可持續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
重點發展先進的智能交通。智能交通系統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是交通事業的一場革命。通過集成應用先進的信息、通信、傳感、控制等技術,使人、車、路間相互作用關系以新的方式呈現,從而實現實時、準確、高效、安全、節能目標。合作式智能交通和自動駕駛將成為未來智能交通發展的重點。要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引領戰略,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交通的深度融合,加快我國智能交通發展。
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治理體系。現代綜合交通治理體系是交通強國的"軟實力",更是"硬要求"。統籌各種交通方式,創新組織和管理方式,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交通管理、信息共享和決策支持等水平。加強交通法制建設和文化建設。堅持安全發展的理念,加強安全保障系統建設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夯實交通強國基礎。
改革開放40年,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極大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社會生產力,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開啟了由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國之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要堅定不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這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征程中,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奮力開啟交通強國新篇章,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好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