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進口增速明顯放緩
來源:大理滄龍物流有限公司 發布人:admin 發布時間:2019年8月30日 點擊:1189次
市場數據顯示,去年11月以來,亞洲LNG現貨價格從10美元/mmBTU(百萬英熱單位)以上一路下滑至目前的4.5美元/mmBTU,僅為去年同期的一半。
對于天然氣消費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的中國而言,LNG價格持續下探理應是增加進口的好時機,然而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我國LNG進口增速卻呈現出"反常"的放緩態勢。
來自卓創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LNG進口增幅約為19.5%,而去年同期增幅則高達49%。業內預計,三季度LNG進口增幅有可能進一步下降至10%以下。個中原因何在?
供需寬松致全球氣價下行
"今年的國際LNG現貨價格比較低,主要在于供給非常充足。"中海石油氣電集團貿易部副總經理熊欣對記者說。
隨著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迅速增加,LNG正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成為全球增長最迅猛的能源產品之一,并由此帶動了全球LNG生產國產能的快速增長。
有統計顯示,今年全球LNG生產國的新增供應量將在3000萬噸以上,如果規劃中的產能項目能在年底之前正常投產,這個數字甚至有望接近4000萬噸。
但在需求端,今年以來,由于世界經濟增長勢頭減弱、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亞洲地區作為全球LNG貿易的主要增量市場,LNG需求增長同步趨緩,日、中、韓作為排名全球前三的LNG進口國,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需求下滑。
全球性的供需寬松導致LNG現貨價格持續下探。據悉,歐洲作為今年消納全球新增LNG產量的最大市場,近期該地區LNG現貨價格也已降至10多年來的新低。亞洲市場的LNG現貨價格也處于近幾年的低點。
"考慮到近一兩年上游新增產能投產比較集中,我們認為2020年前國際天然氣資源供應都將維持相對寬松的局面,2023年后隨著新一波新增產能投產,供大于求的局面有可能再次出現。"熊欣認為。
國內進口增速不升反降
供需寬松、價格下行,對于中國而言無疑是極大利好。"目前正是大量購入國際LNG資源的好時機。無論是長約還是現貨,包括參股上游資產,對買方都很有利。"中海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綜合規劃資深工程師許江風說。
"目前的LNG現貨價格即便是與管道氣相比也有一定優勢。因此對國內一部分接收站而言,完全可以自由采購現貨。"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國建告訴記者。
以中石化為例,今年以來,該集團加大LNG進口力度,上半年LNG進口量同比猛增73%,其中天津LNG接收站月接船量維持高位運行,在5月份的傳統消費淡季創下月接LNG船10艘的最高紀錄。
"進口量大增有兩大動因:一是滿足、鞏固市場需要做大總量,保供應;二是增量主要是現貨,通過多進口現貨能夠攤薄長協成本,減少虧損,同增加接收站收入。"中石化長城燃氣常務副總經理劉劍文對記者說。他進一步指出,上半年中石化進口的LNG現貨資源貢獻了集團約35%的LNG進口增量。
然而從上半年整體進口數據看,我國LNG進口量為2843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69萬噸,同比增幅為19.5%,而去年上半年我國LNG進口增量為783萬噸,同比增幅高達49%。兩相對比,LNG進口增速下滑態勢明顯。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國內LNG進口增幅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下滑。"熊欣解釋說。"我們預計今年國內天然氣的消費增幅應該在12%左右。目前進口管道氣暫時還沒有新的增量,只能依靠進口LNG與自產氣上產。"國建進一步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中海油、中石油等國內主要LNG進口商而言,其當前第一要務則是優先消納價格高昂且照付不議的長協LNG資源。
按照慣例,國內企業一般在第四季度之前,即9、10月份安排第二年的長約進口計劃。"實際上,去年‘三桶油在安排今年的長約合同量時,對今年的形勢預期還是比較樂觀的,加上之前還有一些欠提的量,長約LNG量整體安排比較多,以致今年沒有多少空間來多進口低價現貨氣。"有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說。
多措并舉"消化"進口虧損
隨著全球LNG供應主體日趨多元,LNG現貨"風頭"漸盛。據DNVGL最新發布的LNG市場前景展望報告,到下個十年的中期,大部分天然氣供應的增量將以LNG的形式流向市場。
據悉,為增強天然氣產業的競爭力,多數LNG買家開始傾向于簽訂短期化、小量化的高靈活度合同。國際LNG進口商組織(GIIGNL)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韓國和日本吸收了全球52%的天然氣現貨,共達4100萬噸。
當前,在我國的進口LNG資源組合中,長約合同量約占到70%以上,中短期及現貨進口量則不足30%。
在國家管網公司即將成立的背景下,面對低價而供應充足的現貨,因背負照付不議高價長協資源而承受巨額倒掛虧損的"三桶油"何以解困?
"依靠低價現貨資源平抑長約虧損是不可能的。"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天然氣專家徐博直言,原因在于現貨的量太少。"當前長約進口仍是保供主力,但如果進口太多現貨資源,不僅會推動國際氣價上升,國內的保供安全系數無疑也會隨之下降。"
而在熊欣看來,參照原油市場情況,資源的可靠性也還要看供需。"實際上我國原油供應的安全性并沒有因為合同是長約還是短約而出現過問題。市場的成熟度如果足夠高、流動性足夠強的話,長約、現貨均不應成為影響保供的關鍵因素。"
熊欣指出,無論如何,低價對未來的新合同與民營企業將是更好的機遇。隨著國內天然氣消費規模持續擴大,低價資源的平衡作用將會得以顯現。同時隨著國際LNG現貨的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未來長約與現貨的界限會逐漸趨于模糊,傳統買家也可以通過"轉賣"以優化進口資源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身長約虧損。
"解決上游的進口虧損必須統籌考慮、多措并舉。"中國油氣智庫聯盟專家劉滿平進一步指出,例如改革意見里提到可通過"三桶油"在管網公司的股權收益來彌補,同時天然氣終端價格還需要有適當調整。(■本報記者仝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