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反彈需靠更積極貨幣和財政政策
來源:大理滄龍物流有限公司 發布人:admin 發布時間:2015年5月11日 點擊:1787次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近日指出,今天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中國經濟觸底回升,短期內要靠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但中長期則要看能否培育出有競爭力的新的支柱型產業。
從去年年初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在減速,政府對增長速度的下行很擔憂,不斷地采取微刺激、定向寬松等措施,實際上是要穩增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看起來都在擴張,實際上擴張的程度不夠,甚至還在緊縮。
新常態下我們要接受很多新特征,包括增長減速,但這不意味著宏觀政策不再發揮作用,宏觀政策的作用就是反周期、穩增長。目前實際利率在上升,原因就是利率下降的速度跟不上通脹下降的速度。財政政策也一樣,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雖然在增加,但事實上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財政政策實際在收縮,比如控制地方融資平臺等。政府在考慮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時,一個很重要的顧慮是高杠桿率問題。本來經濟下行的時候是要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來穩增長,但是因為擔心高杠桿率進一步上升,延緩了宏觀政策的調整,導致增長速度下行超過預期。高杠桿率固然值得擔憂,但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不能混合在一起,而是各有分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負責宏觀經濟穩定,宏觀審慎政策負責金融穩定問題,不然哪個都做不好。
經濟增長下行到底什么時候會觸底回升取決于是否有新的產業可以推動中國經濟下一階段的增長。從經濟結構來看,消費占GDP的比重有所回升,服務業占比也在上升。但是究竟什么產業能夠支持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的增長,目前還看不出來。培育新的引導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要靠市場來做,但政府也可以發揮作用。比如很多產業都是過剩產能,淪為僵尸企業,沒有生產效率,迫切需要解決。
去年初,IMF報告認為,如果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的方案真正得到落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短期內會下降0.3個百分點,但是到了2020年的時候會上升超過兩個百分點。這個數字有很多可探討之處,但是背后的邏輯很有道理。通過推進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效率,推動技術進步,完全有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升,但問題是在短期內有一些改革可能會對增長有負面作用,比如關掉過剩產能。這時候改革就需要跟宏觀政策有協調。
今天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是小周期與大周期下行壓力的重疊。小周期是指短期性的因素如國際需求疲軟引起的變化,而大周期則是產業變遷引起的變化。小周期的變化可以通過宏觀經濟政策來對沖,但并不會改變大周期的壓力。所以,中國經濟什么時候能觸底回升,短期內要靠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中長期要看能否培育出有競爭力的新的支柱型產業。